首页 资讯 正文

新生鸳鸯破纪录!全民守护绘就生物多样性保护“杭州样本”

体育正文 186 0

新生鸳鸯破纪录!全民守护绘就生物多样性保护“杭州样本”

新生鸳鸯破纪录!全民守护绘就生物多样性保护“杭州样本”

6月7日,杭州西湖迎来今年第28窝(wō)鸳鸯(yuānyāng)宝宝,7只新生雏鸟绒毛初干,紧随母(mǔ)鸳鸯初次下水,开启生命中的首次觅食之旅。截至目前,今年西湖(含外围(wàiwéi))共迎来28窝、239只鸳鸯宝宝,创下出窝和出仔数的近年来新高。 (今年4月25日一早,西湖第一窝鸳鸯(yuānyāng)宝宝成功出窝,鸳鸯护卫队暖心护送“一家11口(kǒu)”过马路跃入西湖。杭州网网友“阿六头” 摄(shè)) 这一创纪录的景象并非偶然,它生动展现了西湖鸳鸯种群的蓬勃生机,更是近年来(jìnniánlái)西湖水域生态系统(shēngtàixìtǒng)持续改善(gǎishàn)、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日益彰显的缩影。 “鸳鸯是西湖的精灵,守护它们(tāmen)就是守护美好” 2017年5月5日,11只毛茸茸的鸳鸯幼崽从新新饭店旁的树洞跃入西湖(xīhú),这是陆建利(lùjiànlì)记录到的第一窝(wō)小鸳鸯。“鸳鸯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,在中国人的文化里,它们更是(gèngshì)‘美好与爱情’的象征。”陆建利的话语中饱含深情,“唐代诗人卢照邻‘愿作鸳鸯不羡仙’的诗句,描绘出的美好意境,就是我(wǒ)投身保护事业的初心。” (“鸳鸯爸爸”陆建利在西湖边给(gěi)孩子们(men)作科普,同时也告诉大家,保护鸳鸯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投(tóu)喂、不惊扰、不抓捕,保持距离,静静观赏。) 在过去的8年里,西湖鸳鸯保护者们(men)风雨无阻、日夜守护,系统记录着每一窝新生鸳鸯数量,他们的付出(fùchū)换来了丰硕的成果:累计记录到150窝、1199只(zhǐ)鸳鸯宝宝诞生。数据显示(xiǎnshì),西湖周边鸳鸯的繁殖数量呈现出逐年(zhúnián)上升的趋势。2020年以后,鸳鸯的繁殖巢数量稳定在20巢以上,出窝小(xiǎo)鸳鸯数量稳定在170只以上,2021年的峰值达到了233只。 (陆建(lùjiàn)利用相机记录遇到的每一窝鸳鸯,对西湖里的鸳鸯宝宝如数家珍。更让人敬佩的是(shì),他总能很远(yuǎn)认出小鸳鸯是今年的第几窝,几号出生的。) 翻开记录册,每窝鸳鸯都有独一无二的名字,这些名字背后,藏(cáng)着一个个温暖的故事和深刻的寓意。2017年的首窝鸳鸯取名“杭杭”,第二窝叫“西西”,合起来便是“杭州西湖”;后续的“爱爱”“心心”“好好(hǎohǎo)”“美美”,寄托着“爱心好美”的愿景。2018年,“梦梦”“真真”“圆圆”“满满”“欢欢”“喜喜(xǐxǐ)”“平平”“安安(ānān)”等名字,则缘于幼儿园(yòuéryuán)孩子们纯真(chúnzhēn)的童心。 (5月23日,陆建利在紫阳小学为孩子们带来一堂特别的自然课。他用生动的图片、真实的案例,让孩子们明白:每一只小鸳鸯都(dōu)有自己的名字,每一片湖水都值得珍惜。“自然是(shì)一个大课堂,孩子们在这里学会的不仅是知识,更是对生命(shēngmìng)的尊重。”他说(shuō)。) 这些名字不仅是代号,更是生态保护(bǎohù)的宣言。鸳鸯护卫队队长程国龙说:“名字里藏着我们对自然的敬畏,也(yě)提醒人们,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从细微处(xìwēichù)行动。” (6月13日一早,鸳鸯(yuānyāng)护卫队队长程国龙和队员们就来到孤山,观察记录这边(zhèbiān)鸳鸯的活动情况以及生长发育状态。) 全民守护行动:人与自然和谐共生(gòngshēng) 如今,鸳鸯守护(shǒuhù)行动已进入第九个年头,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了守护行列,他们来自各行各业:有热心(rèxīn)的退休工人、充满活力的大学生,还有(háiyǒu)尽职的景区保安和公交车司机…… (如今,西湖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守护鸳鸯的行列中(zhōng),他们中,除了鸳鸯护卫队的志愿者外,还有(háiyǒu)西湖船工、保洁、保安(bǎoān)、停车收费员……) 今年5月,鸳鸯护卫队与“鸳鸯爸爸”陆建利(lùjiànlì)、景区管理处合力救下了一窝困在巢中的鸳鸯宝宝(bǎobǎo)。参与救援的景区保安王彬(wángbīn)脱下手套(shǒutào),仍有些“惊魂未定”:“再晚一点发现鸳鸯宝宝可能有生命危险。前年圣塘景区那次更险(gèngxiǎn),一只母鸳鸯带的25只小鸳鸯,最后只剩四五只卡在树洞里。我们解救下来后,抱着小鸳鸯沿着(yánzhe)母鸳鸯的路线,追了大半圈西湖才赶上。” (今年5月,陆建利(lùjiànlì)和鸳鸯护卫队、景区管理处一同合力(hélì)救下了一窝无法出洞的鸳鸯宝宝。图为景区保安王彬小(xiǎo)心翼翼将一窝小鸳鸯从树洞内救下。) 从监测繁殖行为(fánzhíxíngwéi)、合理干预繁育风险,到科普生态(shēngtài)理念,在西湖鸳鸯保护者们的精心守护下,西湖鸳鸯的存活率大幅提升。游客(yóukè)们经常开玩笑(kāiwánxiào):“我们对它们太‘溺爱’了。”许多本地市民现在都有“不投喂、不惊扰、不抓捕”的意识,只要看到有不文明行为,就(jiù)会自发制止。以前鸳鸯和人群总会保持很远的“安全距离”,现在游客和鸳鸯可以坐在同一块石头(shítou)上共同欣赏西湖美景,互不干扰又和谐共存。 (西湖里的鸳鸯并不怕(bùpà)人,运气好的时候,人们还可以和(hé)小鸳鸯共赏西湖风光。) 更令人欣喜的(de)是,部分鸳鸯在西湖(xīhú)过冬后,被这里优越的自然环境所吸引,选择在此“定居”。如今,在孤山、湖滨一带,一年四季(yīniánsìjì)都能见到鸳鸯的身影。“鸳鸯对栖息地(qīxīdì)极为挑剔,不仅需要天然(tiānrán)树洞繁育宝宝,还要求有凉爽的荷区避暑和丰富的食物来源。”杭州市林水局森林和野生动物保护中心负责人沈冰介绍:“西湖区域鸳鸯的繁殖(fánzhí)数量呈现出逐年显著上升的趋势,与(yǔ)西湖水质及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有关,西湖现在是它们理想的家园。” (今年3月,一场“迎世界野生动植物日(rì)·共护西湖(xīhú)鸳鸯”活动在西湖边举行,过往游客市民纷纷参与到这场观鸟之旅。) 从西湖(xīhú)到世界:生态保护实践的“中国答案” 鸳鸯的繁衍生息,离不开西湖生态(shēngtài)环境(shēngtàihuánjìng)的改善。为保护荷花的嫩芽不被草食性鱼类啃食破坏,西湖荷区养护(yǎnghù)工作者在荷区外围增设围网,未曾想小鸳鸯并不具备(jùbèi)攀爬的围网的能力,无法进入荷花池觅食。在鸳鸯护卫队的建议和帮助下,在西湖多块荷区搭设了搭建了“爱心桥”,让鸳鸯母子自由穿梭于荷区觅食,同时也给小鸳鸯提供了休息的平台。这一(zhèyī)充满温情的设计,也成为西湖生态治理的经典(jīngdiǎn)案例。 保护不是孤立的行动,而是人与自然的双向奔赴。2025年9月,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在杭州(hángzhōu)举办。这是该大会首次(shǒucì)落地中国及亚太地区。杭州的申办优势,不仅在于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(zìránbǎohùqū)的生态样本,更(gèng)在于这个城市持久的“保护与发展统一”的实践。 当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(bǎohùqū)大会的聚光灯(jùguāngdēng)投向杭州,这座千年古城将以鸳鸯为媒,向世界展示中国生态(shēngtài)文明的智慧和生态保护的杭州样板。(完)
新生鸳鸯破纪录!全民守护绘就生物多样性保护“杭州样本”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